湘潭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在“一次创业”的实践中,湘潭高新区坚持自主创新,打造精品园区,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特色产业。随着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湘潭高新区的优势愈加明显,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面对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面临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机遇与挑战,湘潭高新区要迈上发展的新台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建设创新型园区要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软环境建设转变,注重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逐步形成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要载体的科技创新创业集群区域,把湘潭高新区打造成创新创业的核心基地。
当前,湘潭高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里有科技部、湖南省政府、湘潭市政府共建的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全国高科技产业化创新委员会初步明确在此建设全国中试配套基地。要力争把湘潭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园打造成湖南乃至中南地区的创新创业核心极,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构建研发创新、综合检测、公共平台、孵化抚育、政策支撑、中介服务及商务服务等七大创新服务体系,突出资源集聚、创新集群、研发孵化、产业加速、总部运营及专业服务等六大功能,迅速启用创新大厦、创业大厦和中心孵化区标准厂房,让标志性的人才、技术和企业源源不断涌入园区,使湘潭高新区真正成为区域创新的核心区。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龙头作用
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培育和壮大高技术产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嫁接与传承。正因如此,湘潭高新区在新型工业化推进中,更应承担起区域龙头的重任。
一是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优势。既要充分利用湘潭在区位、交通、资源及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也要不断创造和发展新优势。
二是实行优势优先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扶植龙头项目和产业。德国工业园要把风力发电、远通泵业、海诺电梯、铁姆肯轴承作为龙头项目,把机电、环保作为龙头产业,以此为依托,伸延产业链,培植机电一体化产业群;新材料工业园则以金科、金天、立发、正潭等为龙头项目,把新型材料作为龙头产业,立足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升新型能源材料产业群。
三是继续在打造特色、效益、活力型园区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既定的产业规划与发展定位,把德国工业园真正打造成国际合作的示范园、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带动园和依托火炬创新创业园实现创新领跑的辐射园;把新材料工业园建设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经典园、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试验园。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
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和湘潭高新区应该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其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带“大特区”。
一要统筹产业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对接。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和湘潭高新区都布局在湘江沿线,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资源的聚集区。国家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重点布局,规划建设湘江西(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因此,这3个高新区应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迅速制定出湘江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特色。同时,应加紧统筹谋划三区大交通构架,加快京珠高速长潭西线、潭望铁路、长株潭城市轻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形成区间主干路网有效对接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快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对接,构建统一的金融、中介服务、市场等基础平台,形成环境共有、资源共享的协作发展新空间。
二要建立协作机制,打造长株潭创新联盟。长株潭城市群以一个整体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应当用整体眼光看待湘江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3个高新区应定期、不定期开展工作会商,就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和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加强沟通,形成共识,协同攻关。同时,进一步加大协作力度,联手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此外,3个高新区要着力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积极探索构建三区投融资协作共同体,破解融资瓶颈,引导企业加快建立多形态的产业联盟,提升产业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以3个高新区为基础,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与区域经济有机融合,建立长株潭创新联盟,开设创新论坛,利用“科交会”等平台开展有关主题活动,并在适当时候发表《共同宣言》,扩大、提升“长株潭”高新区在中部乃至全国的创新影响力。
三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设立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沿着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前进。
目前,国际间的竞争已由中端的生产领域转向终端的商务领域和作为产业前端的知识技术领域。对此,我们应着力打造高性能材料和高功能零部件等中间性、关键性的“中场”产业群,适应国际分工格局;还要通过资产重组和新价值链的设计与串联,把周边地区的产业整合起来,增强整个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扩大开放加强战略合作中发挥窗口作用
创新型园区同时也是开放型园区。在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进程中,联盟共赢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当前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湖南省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建设的宏观大势中,湘潭高新区仍需坚持开放战略,更应加强国际国内的战略合作,特别需要作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并融合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湘潭(德国)工业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国内资本、产业转移情况的专题分析,吸引外地优势项目进驻。
二是着力于产业招商。我们应当把利用外资的重心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一方面,按照园区的产业定位,系统做好产业链规划,精心进行产业链包装,选择性地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强的优势项目或核心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实现链群同步扩张;另一方面,按照择优选强的原则,或针对本地国有大型企业裂变情况,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央直属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扶植新的龙头项目,培育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科技招商。我们要把招商的重点从“引资”转向“引智”,把国际国内高端技术或目前仍能称得上“标志性”的技术和科技企业(项目)引进来,发展好,使之与本地产业更好地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构筑人才“高地”中发挥支撑作用
建设创新型园区,实现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有大批实施创新的人才。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
从湘潭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需要出发,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推动创新、跨越的当务之急,构建起区域创新创业的人才和智力高地。
一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核心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引进科技领军人物进入园区,形成人才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
二是要加大内部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要由“管才”向“爱才”转变,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投入最有经济和社会效益,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人才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蕴藏于人才队伍的潜能。
三是建立完善促进创新人才队伍成长的培训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平台,使人才队伍真正成为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强力支撑。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湘潭高新区积累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先导经验,在“二次创业”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更应大胆思考、大胆突破,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踏上新型高新区建设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