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制造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江苏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集群)等为载体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今年6月25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培育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全省下一阶段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制造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在有限区域内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地理边界。从国家层面看,往往覆盖相临的若干地区,如瑞士制表产业集群。从省域范围看,大体上包括三类:一是在一个省级范围内跨部分地区形成的产业集群,如美国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二是以一个市为单位形成的产业集群,如美国波士顿健康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集群、日本丰田城汽车产业集群、意大利普拉托毛纺织产业集群;三是以一个园区为单位形成的产业集群,如位于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新竹it产业集群。因此,制造业集群可以存在于一个国家(地理范围较小)、一个省域范围内、若干个邻近城市、某个城市或某个园区内。
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丰富、企业竞争力强、空间布局合理、分工协作水平高,是产业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相关支持机构等高度集聚形成的技术领先、协同度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网络,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高地。
截至目前,江苏形成了200多个具有一定产业特色、集群度相对较高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或产业集聚区。其中,扬子江城市群集聚了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电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含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淮海经济区集聚了机械产业;沿海经济带集聚了新能源产业、医药(含生物医药)产业;江淮生态经济区集聚了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南京智能电网、苏州电子信息、无锡物联网、泰州医药、徐州工程机械等一批产业集群已成为具有地标特色的产业标杆。
从产业分布来看,全省200多个产业集群覆盖了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八大传统行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传统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占比65.14%和34.86%。从空间布局来看,苏南106个,占比48.62%;苏中53个,占比24.31%;苏北59个,占比27.06%。分城市来看,产业集群数量最多的城市是苏州,有29个;其次是常州和南通,分别有23个。
我省现有分布各市的产业集群虽然整体相对集中,但个体规模较小、缺乏相互协作,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集群效应不明显。亟待打破彼此之间的行政壁垒,将现有分散的产业集群打造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结合江苏实际情况来看,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应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打破区域限制,开放协同发展,形成量质并举的全球制造业高地;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产业创新,加快新兴产业的创新要素集聚,引领全球产业风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推进集群协同联动发展。强化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建立由相关主管部门、各市、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构成的集群培育协作工作机构,加强省级部门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政策资源集成,建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跨部门协同机制,更大力度集中资源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统一协调项目落地布局和支撑政策,推动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对接合作,避免集群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形成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合力。进一步梳理集群所处市(区)、园区的相关政策法规,着力打破区域性行政壁垒,按照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筛选、评估项目,优化项目布局,全面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评价机制,对全省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定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作为未来集群发展工作的重要参考。
二是提升产业主要载体集群意识。省内开发区、高新区等各产业载体应及时梳理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对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要求,突出国际视野、高端谋划,对标周边区域产业特色,加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形成互补的产业发展竞合关系。研究制定区域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和产业生态图谱,加快制定产业载体培育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作方案,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做强关键节点,补齐短板,优化空间布局,对接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营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是聚焦优势企业项目,着力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名企。推动相关政策重点向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倾斜,推动要素资源向集群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对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业态模式新的集群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遴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世界级领军型“巨无霸”企业。支持领军型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整合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行动。对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领域高成长型企业提供“政策辅导专项资金pg电子下载的技术支持引导基金成长培训”五位一体赋能服务,重点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
四是构建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好重大项目对接和引进。从现有集群中遴选或新建一批发展基础好、服务范围广、技术力量较强的平台,支持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打通同一产业相邻产业集群之间的壁垒,推动其升级成为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分析,密切跟踪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以及有关部委和央企动态,引进一批对产业链起关键作用的千亿元级产值的战略性引领项目。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强核、补链”项目库,实行动态调整,将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配置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推动项目投产达效。(作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郭永海 从海燕 王春霞)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
微信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