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列入“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成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作为负责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近年来通过研究制定指导政策、选定国家级试验区进行试点示范、举办两化融合工作培训与交流等工作会议、组织制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系列工作,大力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另一方面全国各行各业也逐步意识到两化融合对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纷纷融入到两化融合发展大潮。
随着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开端,逐步走向深入。
1.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国家级试验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2009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培训会议”,会上确定了上海市、重庆市、珠三角地区、呼包鄂地区、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唐山暨曹妃甸地区作为首批八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各试验区根据部里的重点工作指导意见分别制定实施方案,逐步清晰思路,初步形成套路,把编制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开展试点示范、搭建公共平台、推进项目建设等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抓手,两化融合工作有序开展,并逐步取得成效,形成了有效经验。以第一批试验区为先导,2011年陆续获批的第二批八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正积极开展推进工作。
当前,为进一步落实“两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贵阳、重庆、厦门、武汉、广州等地开展“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宣传贯彻国家关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同时发现新鲜经验,推广成功案例。通过注重高端引领,讲实效、讲实际、抓实干,切实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信息化基础条件直接影响两化融合成效
(1)制造业两化融合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在cad、cims、数控机床以及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国产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市场初具规模,对重大工程和行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普及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迅速前进造就了良好条件,技术和管理开始走到一起,以erp为代表的信息化成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神经中枢;通过与cad/pdm等技术的整合,为实现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一体化奠定基础,这一点对于离散类制造企业相当明显;对于连续流程型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控制传统生产流程,整合各生产工序,推进dcs(决策控制系统)建设,实现管控一体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很多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相当基础。plm、erp等系统已经建立起来,还应用了crm、oa、企业门户、bi等各类应用系统。对于这些制造企业而言,建立企业的整体信息平台和信息规范,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能源行业两化融合全面展开
石油石化工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起步较早。从20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在勘探开发和炼化生产领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生产控制。“十五”期间,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应用效果好,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2007年,三大石油企业都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2007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在it应用中投入总额为85.9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的77亿元同比增长11.5%。
各大石油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思路逐步清晰,统筹规划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则。例如,中石油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中石化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中海油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逐步替代”.应用层次日渐清晰,已经形成包括生产操作控制层、生产执行层、经营管理层和企业管理层的完整信息系统应用体系。
3.信息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各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行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而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数行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信息化带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发缺乏群体性突破。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创新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我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成为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我国每年8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目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4.两化融合助推工业转型升级作用初显
两化融合不仅帮助众多企业提高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输销售以及综合管理各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助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开始显现。
工业转型升级的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工业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中,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生产作业,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油公司利用油田服务软件可以缩短从勘探到首次产油的时间,提高油气采收率,发现更多的油气储量,提高油气产量,避免小区块、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资源浪费。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对一些煤矿设备进行自动控制,使设备运转的能耗最小化。在建材生产设备上安装变频装置,可以有效节煤、节电、节水,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火力发电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灰份等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使煤炭燃烧最充分。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
微信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