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30年-pg电子游戏下载

当前位置: pg电子下载首页 >
宜昌高新区构筑区域创新强磁场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李鹏飞 宋志豪 陈晓君 本报记者 于大勇 发布时间: 2018-12-03


30年前,宜昌高新区呱呱坠地,一路筚路蓝缕,砥砺前行。30年来,宜昌高新区抢抓机遇进位争先,从“自费”开发区白手起家,不断实现跨越发展,并摘得了7个国家级招牌。如今,宜昌高新区高擎高质量发展大旗,以艰苦奋斗再创业的勇气和决心,继续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大道上阔步向前。

国内最大的麻醉药品生产企业人福药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麻醉药品——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技术,转让给印尼企业,实现我国麻醉药品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掀起“厨房革命”的安琪酵母,营收近57亿元晋升亚洲第一、全球第三,让宜昌智造在世界“发酵”;

世界上每7台钢琴,就有1台产自宜昌。柏斯音乐集团以年产7万台的产量跃升为全球钢琴制造前三强……

在宜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宜昌高新区),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幕幕精彩跨越的故事层出不穷。


宜昌人福药业首次实现我国麻醉药品技术出口

30年拓荒逐梦:

从自费办园区到挺进“国家队”

1988年,一群创业者们靠5万元起家,创建了湖北省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万事开头难。彼时,宜昌开发区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起步区2.16平方公里,区内遍布丘陵山岗,环境恶劣。同时,由于是自费开发区,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5万元开办费和50万元启动资金)。

有志事易,无志事难。知难不畏,绝壁可攀。宜昌开发区创业者们在拓荒逐梦精神的感召下,在宜昌市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凭着一腔热血,在贫瘠的山包上精心耕耘。同时,采取多渠道融资,开发性征地、兴建新村点等办法,调动多方积极性,3年筹措资金逾294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等建设总投入达1.19亿元。为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奋斗不息的精神代代传承。

智者随事而制。2004年7月,为突破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限制,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发挥宜昌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宜昌市委、市政府对宜昌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重大调整,组建了新的宜昌开发区,下设东山园区和猇亭园区,并率先在湖北省创立了跨行政区域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3年后,在湖北省政府的支持下,宜昌开发区在枝江市白洋镇设立白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重工业、化工产业,版图进一步拓展。

体制一变天地宽。自此,宜昌开发区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在湖北省首建湖北深圳工业园,伴随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生物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相继“加盟”,宜昌开发区综合实力跃居湖北省同类开发区前列。

明者因时而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宜昌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巨大转变:1999年,宜昌高新区成立;2010年12月,宜昌高新区晋升“国家队”;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挂牌成立。

30年砥砺奋进,宜昌高新区摘得了7个国家级招牌: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军民融合)、国家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全球最大金刚石锯片基体生产出口企业黑旋风锯业、以年产7万台的产量跃升为全球钢琴制造前三强的柏斯音乐集团、亚洲最大的活性干酵母研发生产企业安琪酵母等“行业冠军”相继“落户”……宜昌高新区以“高”“新”之名,构筑起区域创新的强磁场,多产业呈集群式发展之势。

宜昌高新区,作为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宜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正沿着长江两岸全线展开。


黑旋风智能化车间

“种下”创新因子:

科技领跑为腾飞蓄力

在宜昌高新人看来,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是园区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园区能否担负起区域创新发展重担的具体体现。基于此,宜昌高新区从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革新,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金融机构为支撑,以科技服务机构为纽带的“政产学研资”协作体系日趋完善,并形成了独特的创新驱动模式。

近年来,宜昌高新区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产学研基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目前,园区2/3以上企业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并推动人福药业、长机科技、三川德青等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近30多项。负责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运营的湖北君诚公司也荣获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与此同时,宜昌高新区相继出台“黄金十条”“双创六条”,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在调优结构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截至目前,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1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79.1%,高新技术产品达158个,国际国内产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43家;省级以上工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达92个,约占宜昌2/3。


微特电子为重大项目保驾护航

竞争国际“话语权”:

“宜昌标准”走向世界

风驰电掣的高铁、茫茫大海上的采油平台、孟加拉国最大基建项目“梦想之桥”……在一个个“巨无霸”建设中,为起重机安装保护装置提供安全保护系统的,正式来自宜昌高新区的微特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据了解,通过16年自主研发,微特电子取得11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参与起草4项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国家标准,成为当之无愧的“起重安全保护专家”,在本行业中“话语权”十足。未来,微特电子将瞄准起重机物联网领域,在起重机大数据管理、全寿命过程监测服务、智能化吊装生态系统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技术和服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起重安全管理领域的领导者。

向国际标准学习,在标准制定中发声。在宜昌高新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亚洲最大的插齿机、铣齿机研制基地,主持及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项,其起草的小模数插齿机的行业标准已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

据了解,该企业拳头产品高精度小模数数控插齿机,最小加工模数可达到0.15毫米,精度5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高精度、小模数齿轮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项目。目前,该产品已接到订单30多个,合同金额达2000多万元。

在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的当下,抓质量必须牵住标准这个“牛鼻子”。基于这样的认识,宜昌高新区持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在调优结构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激励企业自主创新,逐步争夺国际竞争“话语权”。

目前,宜昌高新区已培育了一批在国际国内产业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单项冠军,拥有5个“全球第一”、4个“亚洲第一”、3个“全国第一”。由企业和研究所起草修订的各种国家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达60项,转化科技成果1000多项。


东山创业园

发力军民融合:

“老三线”变前进“生力军”

前不久,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在钻井废弃物、矿山尾矿渣无害化处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该企业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根据不同钻井废弃物或尾矿渣的成分和特点,配比生产不同的土壤修复剂。经处理后的油泥或尾矿渣,可用作农业用土、园林种植用土、荒山恢复用土等,对于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重大突破,离不开企业的坚持改革创新、军民融合、拓宽市场。”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拥有军工企业身份的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三线建设”时期,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曾是国家在宜重点建设的国防军工大型项目承接地。随着时代变迁,原来的经济“发动机”逐渐退居二线。

欲求新,则求变。随着“军转民”“民参军”不断提速,“老三线”蝶变为前进“生力军”。

在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同样拥有军工企业身份的湖北华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加速建设华强科技产业园。

“我们要打造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产业园,制造水平保持在工业‘3.0 ’的水平上,30年不落后。”该企业负责人介绍,新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将跻身国际前列。

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则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空间,通过手机终端软件,将目前建设的监测站点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形成“海洋大数据”,为沿海渔民、海上作业人员实时提供海洋环境信息。该企业生产的海洋环境监测雷达车国际领先,“宜昌智造”再一次站在了行业制高点。

这一把把稳坐国际市场的椅子,是宜昌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日前,宜昌高新区已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根据规划,将以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军民协同创新为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市场主体、搭建支撑平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园区加快建设全国一流高新区提供有力支撑。

“基因重构”唤春归:

传统产业挺进中高端

一阵阵引擎声铿锵有力,一台大型机械正将水底的淤泥绞吸上来,输入管道沉淀脱水。不一会儿,便流出了汩汩清水,淤泥被现场干化处理,用于路基填料、工程回填土……这是三川德青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一体化生态清淤机的施工场景。而该设备也为三川德青公司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以前,三川德青公司zx系列泥浆净化器曾是国内惟一与泥水平衡盾构机配套的泥浆处理设备,被用户称誉为“泥水处理专家”。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系统设备占地面积大、运行费用较高等缺陷日渐凸显,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如何突破传统,赢回市场?唯有技术革新以破之。三川德青公司与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校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投资800多万元对原泥浆净化单机系统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先后引进先进数控加工中心、自动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焊接,通过数控编程,确保关键零部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性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极大地释放了企业产能,目前三川德青公司泥水盾构泥浆处理系统广泛运用于武汉穿江隧道、兰州地铁穿越黄河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每年可为公司创收近亿元。

随着时代发展,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也相继乘上技改东风,勇攀发展新高峰。黑旋风锯业、华强科技、南玻显示器件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快技改步伐,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设施、工艺等进行改造提升,产业链向下游拓展、产品向高端迈进,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今年宜昌高新区在原有的《工业技改扶持办法》基础上,重新拟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对于生产型设备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宜昌高新区还采取直接提请“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精准扶持。

筑双创苗圃:

为项目成长“添养料”

在以“高”“新”冠名的宜昌高新区,“双创”二字贯彻始终。为创业筑“苗圃”,为创新添养分,好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一年前,“城市定向赛”还是宜昌市民眼中的新鲜事。一年间,这一时尚的竞技运动已带领参赛者“逛”遍宜昌城区的主要商圈,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城市的魅力。而将“城市定向赛”引入宜昌的是一群“95后”年轻人,在位于清华科技园的启迪之星(宜昌)基地,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宜昌小马的天科技有限公司。

从最初的“赔本赚吆喝”,到今年营业额有望突破200万元,宜昌小马的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启迪之星(宜昌)基地的大力支持。遵循“孵化服务 创业培训 天使投资 开放平台”四位一体的孵化模式,启迪之星(宜昌)基地正式运营以来,利用自身的强大网络优势,对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优质资源,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孵化投资及孵化服务活动,大力扶持区域初创企业发展,也成为宜昌高新区大力构筑双创苗圃的缩影。

目前,宜昌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纳入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5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在孵企业数量也从2016年的951家增长到1251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达到533件,各级科技项目立项166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4.46件。

数量增长的背后,双创平台的定义也从原来的“一张办公桌”,延伸成“全链条式创业、孵化、成长服务体系”。

今年,宜昌高新区编制实施了孵化器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规划,宜昌高新区以建设宜昌创新创业核心区为目标,按照园区产业基础及发展定位,推动“一区四园”孵化器项目布点全覆盖,重点规划布局1到2个集总部研发、人才服务、金融服务、多元孵化为载体的众创聚集区或众创社区,力争到2020年末,园区孵化器类项目规划建设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培育孵化引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

只向“改革后台”拓空间

一架钢琴的声音能够传多远?

今年1月初,首趟宜汉欧班列运载50台宜昌造钢琴从宜昌东站发出,长途跋涉1.3万公里,历时19天,抵达终点德国汉堡。如今,世界上每7台钢琴中,就有1台产自宜昌。

“以前,钢琴通过江海联运,需要10多天抵达上海中转,再到德国需要1个月,算上清关时间,真正漂洋过海落地耗时至少2个月。”柏斯音乐集团外贸部负责人介绍,“在钢琴销售旺季,时间就是金钱,越早到货,越能留住客户。”

快人一步的背后,是这片土地因为“融合”二字带来的奇妙反应。

“在这里,宜昌高新区、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叠加’,不仅仅是‘物理’的融合,看不见的背后,还有这种融合带来的种种‘化学’反应。”宜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宜昌高新区(经开区、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汪元程说。

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不以“前台面积”论大小,只向“改革后台”拓空间。经过1年多的细细经营,宜昌高新区聚焦企业痛点、堵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宜昌自贸片区在湖北省率先推行“27证合一”和实现“43证联办”,率先推行企业注册经营场所信息申报制,率先落地集群注册改革,首创“集成服务模式”,以企业和群众办成事为中心,梳理办事流程涉及所有审批服务事项,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办事“一目了然,一窗受理、一套流程办到底”。

“企业是自贸片区的绝对主角,从企业需求出发、以问题导向着眼,宜昌自贸片区向改革要红利,以制度垒高地。”汪元程汪介绍,截至目前,宜昌自贸片区形成制度创新成果83项,其中10项属全国首创。

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的故事,在宜昌自贸片区27.9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接连上演。

着眼简政放权,放在“准”上,从“浅”走向“深”。当前,宜昌自贸片区着手在“准营”上谋实措,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组织市直各相关部门制定备案管理办法、承诺实施办法,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推进监管创新,管在“后”头,将“多”化作“少”。2017年以来,宜昌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开先河,争取湖北省政府授权,由综合执法局承担相关市直部门和县市区19个方面行政处罚权,解决功能区执法主体资格缺失和多头执法等问题,着力将“多”化作“少”。

首推容缺容错机制,看在“心”里,把“严”化作“宽”。针对非主观故意造成的非重特大税收错报、漏报问题,宜昌自贸片区不断探索审慎监管,在全国首推涉税执法容缺容错机制,从宽处理甚至免于处罚。截至2017年年底,通过审慎监管,共为企业降低负担923万元。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宜昌高新区在湖北省首推“标准地”出让、“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成交湖北省首宗“标准地”,项目开工许可时间由57个工作日压缩到21个工作日;在湖北省首开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先河,实现24小时服务不打烊;在湖北省率先探索的“一窗通办”改革、集成服务政务服务模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加豁免清单管理制度、外国人申请签证免护照留存政策、“多评合一 区域综合评估”改革等制度创新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系列优惠政策、服务措施叠加,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落户。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3951家新设立企业在宜昌自贸片区安营扎寨,为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汪元程表示,“下一阶段,我们将立足宜昌实际,找准片区定位,放大自贸效应,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打通道,优服务,改革的红利让这片土地每天都拥有不同的样子。

新时代,新使命。对于如何落实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宜昌高新区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三十而立。如今的宜昌高新区,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高新区、自贸区建设等四大国家级战略在这里叠加,宜昌高新人深知:惟有继续坚持“高质量,新发展”,才能在奋进中实现新腾飞,开启蓬勃发展的新春天。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