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业大街
30年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之火被点燃,30年后,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燎原之势,168家国家高新区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承载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30年来,国家高新区引领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形成由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等创新主体,风险资本、专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创新支撑要素,以及创新创业文化共同构成的“雨林生态”。
30年来,无数企业家秉持科技报国志向,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联想、小米、中联重科、烽火科技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大公司,在高新区的“雨林生态”中诞生并成长。
如今,国家高新区聚集着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39.4%),2576家瞪羚企业,125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国76.2%)。2017年,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38.6万家,同比增长36.8%,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058家,创新创业的热情在高新区激荡飞扬。
为梦想安家
高新区上演“创业神话”
7月9日上午9点30分,随着雷军敲下港交所为庆祝“同股不同权”模式的引进特意定制的大号铜锣,“年轻人的第一支股票”小米正式上市。
这是一家创立仅仅8年的企业——2010年4月6日,中关村银谷大厦一个小房间里,几位创业者分享一锅“小米粥”,小米科技诞生。
仅用8年时间,小米就从一家仅有13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估值543亿美元的上市企业。在中关村——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这样的“神话”每天都在上演。
在中关村西区创业公社的一块黑板报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让所有的梦想都有一个家。”
如今的中关村,是青年一代的梦工厂。只要你有创意,有一台电脑,点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开启创业之路。
目前,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其中,上市公司32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00多家,独角兽企业70余家。2018年1-5月,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89家。2018年第一季度中关村示范区内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584起,占全国股权投资案例总数的23.03%,是全球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在中国版图的南端,还有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投资、创业。这块神奇的地方就是规划面积仅有11.5平方公里的深圳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高新区培育了华为、中兴通讯、腾讯、大疆、创维、瑞声、光启等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诞生约1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超100家,孵化了难以计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显著、创新氛围浓郁、创新环境优越的区域。
“无论是从规模总量方面,还是从发展质量方面,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曹国英表示,30年来,国家高新区在国家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据悉,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近40%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96家诞生于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以中关村、深圳、杭州等为代表的全球创新高地。
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
创新孵化模式
激发内生效应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伴随着孵化机构的繁荣与发展。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是从孵化服务机构中诞生的。在孵化器发展的原点——武汉东湖高新区,截至目前建有221家孵化器、130家众创空间以及73家大学生创业特区,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创业企业60多家。30多年来,仅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里,就走出了凯迪电力、武汉凡谷等140多家上市公司。
国家高新区非常注重创新创业资源与要素的培育和集聚,积极调动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双创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左右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超过40%的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涌现出一批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创业训练营、开放办公空间、互联网生态圈等孵化新形态推动全国创业纵深发展。
随着创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孵化服务机构不断推出新服务、新功能,探索新模式、新发展。
在中关村,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90多家创投机构、500多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共同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其中,作为老牌孵化器的启迪之星,就进行了多次自我突破。
在首创“孵化 投资”模式,而后建立创业培训、孵化服务、天使投资、开放平台“四位一体”的孵化模式之后,启迪之星近年来又发布“互联网 孵化网络”。启迪之星在国内外各城市建立孵化基地,目前已有孵化基地近50个,与遍布全球的启迪科技新城、启迪科技园区协同,初步形成覆盖全国数十个城市甚至世界不同地区的孵化网络,搭建“孵化高速公路”,实现各孵化基地的资源共享,为创业团队提供最优的资源配置。
在自我迭代,加速发展的同时,孵化服务机构也在集聚构建独特的生态圈。如今,中关村创业大街、西安创业咖啡街区、苏州金鸡湖创业长廊、杭州梦想小镇等一批众创空间聚集区,正在不断汇聚创新创业要素,成为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重要创新创业载体。
在前身为海淀图书城的中关村创业大街,短短200米的步行街上,聚集了创业家、飞马旅、天使汇、3w咖啡等45家优秀孵化机构。他们类型不同,服务模式也不尽相同。
同样,在西安创业咖啡街区,既有国内知名创咖代表车库咖啡、3w咖啡等,也有国际化孵化器的典型代表联才工坊,为创业者赋能,让更多创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商品具备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引进的西安交大1896双创基地、北大1898咖啡、西电石头众创空间等高校众创空间,可以为创业者链接更多高校优质资源的创业资源平台,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聚集的以丝路硅谷、白马金服、金服时空等为代表的诸多金融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除资金以外更多的价值服务;而十三咖、m 以及星巴克、樊登读书会等包括公寓酒店、餐饮休闲、读书交流等元素的机构,让创业以外的生活也不乏激情与精彩。
孵化机构的高度聚集激发了内生效应。
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街至今,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经累计孵化了2921家团队,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355家;有1038家团队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到277.8亿元;累计举办创新创业活动4899场,平均每周大约24场。同时,大街还诞生了两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入驻大街发展的创业服务机构——36氪;以及国内人工智能视觉识别领域的领头羊——旷视科技。
开街不到一年,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入驻创业咖啡(包括金融服务平台、众创平台、院校众创平台)、品牌咖啡等各类孵化服务机构60余家,举办各类活动超过500场次,并筛选优秀入驻企业200余家。
“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已经成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成为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一环,也成为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伟大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表示。
有趣的是,一批当年毕业于创业孵化载体的企业,由于认同创业孵化的发展理念,在发展壮大后又兴办了众创空间。
服务众包平台——猪八戒网就是一个例证。猪八戒网曾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后,它通过众包的方式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在全国建立了20余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同样从孵化器走出来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则开办粒子空间,将讯飞的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基础服务平台向广大创业团队和企业开放,在孵化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我。
重庆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咖啡
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创业热情
近日,在中国西部众创园第四届创客嘉年华开幕式上,贵阳高新区举行“创客十条”政策兑现仪式,共为27名创客兑现扶持资金270万元。
据了解,贵阳高新区出台“创客十条”是为支持创新创业,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创客十条”针对入园创客的扶持内容包括项目落地、项目运营、知识产权、项目融资、人才集聚、免费云服务、科技创新券、创业载体建设、导师团队建设、支持创业活动等十个方面。其中,在项目落地方面,给予10万元至5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在项目运营方面,前3年分别给予100%、70%、30%场地租金补贴;在知识产权方面,首件发明专利资助2万元;在项目融资方面,给予10%的风险补贴,单笔补贴可达50万元,给予50%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补贴,单年可达100万元。
贵阳高新区“创客十条”只是高新区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双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科技金融结合、人才引进和培育、政府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关村从2010年起,先后试点了“1 6”和“新四条”“新新四条”等16项先行先试政策,取得积极成效。“新黄金十条”“科技新九条”“津十条”“众创十二条”和“金融八条”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首创性的政策措施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广大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鼓励支持和更好的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天津高新区在全国首创创通票制度,通过专业服务、政府买单的形式,破解了创新创业资金筹集难、政策兑现难等“痛点”,实现了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双赢的良性运转。自2015年6月推出“创新创业通票”制度以来,截至2017年底,天津高新区累计发放“创新创业通票”逾7000张,为企业节省各类创新创业成本超1亿元。
无独有偶,重庆高新区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制度成本,在重庆市率先启动渝新券试点,调整财政“后补助”为“前担保”,借助“服务兜底” “逆风投原理”,为创新主体购买专利申请、研发设计、分析测试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累计发放渝新券价值1.4亿元、惠及企业848家。
同时,为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重庆高新区以自我革命的勇气,着力简政、大胆放权、全面提效,全面启动6项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给企业“松绑”,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成功并在重庆市推广,截至今年7月共134家企业获得2.5亿元贷款。
随着多种类型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创投机构等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高新区逐渐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都有了专属通道。
新疆财经大学逐梦创客众创空间一隅
创业生态形成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日渐完善的“双创”生态体系吸引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来到高新区创新创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子信息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加速形成。
智联招聘与全球化智库(ccg)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四川对海归人才的正向吸引力逐步增加。作为四川省首个国家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各项“引才”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以及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受到海归的关注。截至2017年底,在成都高新区内各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中从事研发、生产服务的归国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数超过1万人。
据悉,为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进区创新创业,成都高新区将对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纳入“金熊猫”人才政策,对于进园区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支持。
除了“真金白银”的付出,成都高新区还不断加强涵盖载体、平台、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市场拓展等方面完善的服务体系。在成都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36万平方米的载体面积,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高端信息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产业群体,拥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四川省首个海外人才工作站、西部首家“侨梦苑”。截至2017年底,创业园累计孵化留学人员及海外华人华侨创业企业1000余家,诞生了国际领先的3d生物打印技术、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国内首个“药物种子库”等优秀科技创新成果。
“创新创业生态是中关村能够吸引各类人才的最重要原因。”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翁启攵文表示,中关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同时,有效发挥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优化示范区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协调服务职能,全方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创新治理格局,以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依托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近几年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快速增长,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国家高新区内不断涌现,国家高新区内瞪羚企业从2014年的1542家增长到目前的2576家;独角兽企业从2016年的104家增长到目前的125家,占全国76.2%。
与此同时,国家高新区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由自我发展向更加注重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转变。国家高新区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跨国并购、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海外孵化器、创新中心、海外产业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获取和整合创新资源。截至2017年底,国家高新区企业共设立境外研发机构994家。中关村在硅谷、以色列,上海张江在波士顿等地均建立了创新中心,深圳高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已有4家实际挂牌运行。
在国家高新区的积极探索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涌现。如今,中关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杭州的网络信息产业、武汉东湖的光电子信息、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若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区块链、虚拟现实、网络安全、增材制造等新业态飞跃式发展。在关键前沿技术开发、重大产品与装备制造、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技术和产品,带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